close

前幾天放假整個大放空看懂 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網路熱賣我要購買看懂 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網路熱賣看懂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網路熱賣》》官網推薦介紹※免運☆宅配到府,前陣子去逛專櫃看到看懂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網路熱賣,就忍不住想敗家。我對看懂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網路熱賣也蠻有興趣的,我發現Y!奇摩購物要比博客來、金石堂書店更有吸引力。還有網路商店是一種消費趨勢,可以方便比價,不定期買到便宜東西,當前像是goHappy購物、露天拍賣、樂天市場都有推出該宗教文藝,圖書影音,商業理財,全球經濟商品!後續再做一些進一步圖片信息的介紹吧!點圖可以進到詳細推薦介紹!

此時線上購物市場很激烈,yahoo shopping、PChome線上購物和東森購物都是我比較常去逛的網路購物,定期有優惠商品。我從介紹文大概瞭解到這是。宗教文藝,圖書影音,商業理財,全球經濟商品。

★這裡可以看更完整推薦介紹資料!超多的網民很都說看懂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網路熱賣超讚的!先前看到的售價為 236,網路售價隨時會修改,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新報價唷!

「無論從事什麼行業,
一旦你認為自己的行業跟互聯網沒什麼關係,
再過一、兩年這個行業就跟你沒關係了。」
─中國代表性社群網站「人人網」 創辦人王興

當對岸互聯網人士紛紛來台指點江山之際,
你是否驚覺到台灣的數位空洞?
第一本由頂尖商學院教授完整導覽剖析互聯網的專書。
培養你的數位視野,不再以管窺天。
看懂,才能突破僵局,提早布局!

長期鑽研電子商務的黃俊堯教授,透過與業界人士的互動和教學經驗,察覺台灣對於數位變局相對無感,以致布局的動作只是見樹不見林。這類敷衍,主要因為大家尚未感受到急迫的壓力。事實上,台灣數位發展的最大障礙還是在:看懂了嗎?

◎中國總理李克強2015年倡導的「互聯網+」,到底是個什麼概念?
◎號稱以客為尊的某些台灣網路銀行,竟仍限定使用已非市場主流的瀏覽器?
◎觀光局「打非法旅宿,抗日租套房」,全沒意識到Airbnb的共享經濟模式早已遍地開花、趨勢早已不可逆?
◎想做數位行銷,就建個粉絲專頁、想辦法累積按讚數?
◎電子商務,不過就是「上網訂貨、宅配到府」這回事?

此類謎團與迷思混雜充斥的當下,本書將「互聯網思維」的多元面向一次爬梳清楚,串聯「平台」「SoLoMo」「電子商務」「數位行銷溝通」「物聯網」「O2O」「大數據」等熱門議題。除了一一闡釋,也明白解析其間的深刻關聯。讓大家看懂了,才知道各種工具、技術的用處與限制。看懂了,眼下的世界、可行動的維度,就跟著大不同了。

培養你的互聯網思維,填補你的數位空洞,
在不斷變化的雲端世界,帶你用指尖站上趨勢的浪頭!

◎看懂互聯網,一定要認識的關鍵字◎

平台(Platform)
市場上有兩群人形成雙邊網絡,其中至少有一群強烈需要另一群,必須透過產品、服務或系統來滿足,則這些產品、服務或系統即為「平台」。

SoLoMo(Social+Local+Mobile)
在智慧型行動裝置普及的今天,SoLoMo代表了聚合這些裝置的各種社會化(Social)、在地化(Local)、移動化(Mobile)為一體的趨勢,也隱含著數位時代裡價值創造的諸多新機會。

O2O(Online to Offline)
最初是描述「線上集客,線下消費」的經濟行為模式,經過時間演化,各種融合線上線下的企圖,皆可稱為O2O。

大數據(Big Data)
現代商業情境裡大量、高速且多變地產生、累積各種結構性/非結構性數據。大數據一方面指涉此一背景下的巨量數據,另一方面指涉對於這類巨量數據所進行的分析(也就是馬雲所謂的DT)。

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)
讓設備與設備之間,透過互聯網傳遞訊息,促發設備的偵測、識別、反應、控制等行為,藉以直接或間接創造價值。就商業意義而言,物聯網常以平台為基礎,數據分析為核心,進行價值的創造、溝通與遞送。

【名家推薦】

.詹宏志〈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〉
——鄭重推薦







目錄

前言 重新想像互聯網

第一堂課 偶然與必然
◎歷史的偶然
◎歷史的必然
◎對於萬物,重新想像

第二堂課 時、勢、人
◎不同世代的觸網經驗
◎新經濟、新邏輯
 零邊際成本的免費產品與服務?資訊要求自由?注意力經濟?信任經濟,也是共享經濟?消費者身分多重化?使用者為王?唯變不變
◎世界到底平不平?
◎萬山不許一溪奔

第三堂課 平台、平台
◎互聯網商業應用的基礎概念:平台
◎平台不是新玩意兒
◎正或負?這邊還是那邊?
 同邊正向?同邊負向?跨邊正向?跨邊負向
◎把平台養大
 聰明的雙邊訂價?精簡為上?就是要不一樣?從利基做起?鞏固核心槓桿業務?市場包覆與反包覆
◎數位平台的特性
 高效連結與媒合?多樣的附加服務?扶持收益方在平台上快速長大?信任經濟的基礎
◎數位平台ing
 產品平台化?平台移動化?譜寫變奏曲?經營生態圈

第四堂課 數位行銷溝通
◎官網一建萬事足?
◎「推」著溝通
◎「拉」著溝通
◎「傳」著溝通
◎「動」著溝通
◎「釋」著溝通
◎三種媒體效果
◎AISAS

第五堂課 SoLoMo新世界
◎社交與移動
◎雙元的平行世界
◎玩轉SoLoMo
 以二維碼為應用主軸?以GPS為應用主軸?以Wi-Fi為應用主軸?以Beacon為應用主軸?以擴增實境為應用主軸?以移動支付為應用主軸?以硬體裝置連上社交平台為應用主軸

第六堂課 電商面面觀
◎包羅萬象的「電子商務」
◎電子商務的綜合維他命
 分析力?展店力?商品力?溝通力
◎虛實大不同
 服務樣態?成本結構?競爭環境
◎他們統統都猜錯:電商相關迷思
 所有位子都被占據了,後進者已無空間??戰場是平的,人人都可分杯羹??價格是競爭利 器,同商品的售價差異在網上大幅減少??類比時代的經營經驗很重要??線下的客源可以順利移轉到線上??集中資源服務少數高貢獻度顧客??成功有方程式可循,可以複製?

第七堂課 看懂O2O
◎我說的電商,和你做的電商不一樣
◎何謂O2O?
◎常見的幾種O2O模式
 自有營運的線上線下整合模式?網路原生平台主導串連線下夥伴模式?本地生活型O2O模式?線上導流到店型O2O模式?社區型O2O模式
◎作為一種數位槓桿的O2O

第八堂課 數據與大數據
◎由少而多,由慢而快,由簡而繁
◎數據打哪兒來?
◎數據分析的威力
 從串流音樂服務挖掘選民偏好?靠數據分析提高贏球機率?我知道你的閱讀習慣和癖好?據 說春運?33,27,37?螞蟻雄兵?匹配指數
◎物聯網的美景
◎數據分析的限制

第九堂課  「互聯網+」:觸電的N+1種可能
◎亙古的需求,創新的需求滿足模式
 食?衣?住?行?育?樂
◎小城生活的數位想像
 百貨零售?咖啡店?汽車服務?美容相關事業?葬儀?宗教?政治
◎互聯網金融
◎ 「互聯網+」

第十堂課:看懂,然後知輕重
◎舉重若輕的數位槓桿作用
 成本結構決定的營運彈性槓桿?線上線下統合的槓桿?突破地理範疇的槓桿?行銷溝通的槓 桿?數據分析的槓桿
◎不一樣的經營假設
 重新定義之必要?接受失敗之必要?忘卻標竿之必要?永遠beta之必要?大膽選擇之必要?順勢出格之必要?合縱連橫之必要
◎台灣的「數位空洞」
◎下一站:想像







序跋

前言

重新想像互聯網
  跟坊間大多數教人如何「做」的商業書籍不同,這是本討論怎麼「看」的書。

  看什麼?看商業情境裡的互聯網。

 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,主因從近年與業界人士的一些教學、互動經驗,以及作為一個研究者的局外觀察中,感受到國內企業界對於數位變局、機會、挑戰的相對無感。當然,也有少數企業的掌舵者,已看到也看懂了變化的端倪,不太張揚地屯糧練兵,厚積武功,為下一個三、五十年走出台灣的想像而進行準備。但國內多數企業目前的數位布局動作,究其實,是見樹不見林的應景敷衍。

  ◎台灣的潛在危機:數位空洞

  這類敷衍,主要因為大家尚未感受到急迫的壓力,因此無意費神從永續經營的策略高度,掌握數位變局。然而,在全球化、開放化的競爭環境裡,應景敷衍的數位局面,其實是很危險的。 「台灣過去以硬體製造業起家,創業精神從未落後世界,但在移動網路時代,還需要更多刺激。」 ——中國獵豹移動創辦人傅盛 「台灣 B2B 出口商的電商意識,不如中國大陸,落差已達三到五年。」 ——阿里巴巴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傅紀清 「起得大早,趕個晚集。」 ——馬雲調侃台灣的網路產業發展 這些年,中國發跡於互聯網的 35至50 歲一代企業家相繼來台交流。早些時候,他們或許還存心探探虛實;然而,虛實已明的這兩年,除了充當青年導師、吃吃台灣豆腐外,巨鱷們早已屢屢在談笑之間,用殊途同歸的說法指出台灣的「數位空洞」。比較麻煩的是,場子裡同席在座的各業人士,陪笑之餘,卻沒太多人切身感覺到這件事的嚴重性。

  沒能感覺到嚴重性,主要是因為沒看到或沒看懂數位大局。看懂了,知輕重。

  在這樣的背景下寫這本書,試圖根據過去與業界相關的教學、互動經驗,把業界通常欠缺、但未來必須掌握的若干關鍵性數位林相和生態變遷邏輯(而非單棵樹的枝節),稍有系統地整理出來。但願這書能對國內各業的讀者,起一些導覽、提醒的作用。

  ◎想像力比技術更重要的「數位槓桿」

  顧名思義,數位槓桿是透過數位工具,舉重若輕地達到過去很費事,或根本無法做到的效果。數位槓桿變化萬千,應用上主要的限制,通常不在技術,而在想像力。

  既然這麼說了,作為一本有點開創、導覽意義的書,也不好光說不練。因此,和一般商業書籍不同,本書除了文字、圖表外,書頁間還有數十個二維碼(QR codes);每一個二維碼所連結的,可能是一段 YouTube 上的短片,可能是一個網站的首頁,也可能是一篇背景文章。無論連結目標的型態為何,它們都與書中文字所敘述的概念或案例有關。這樣的設計,方便貫穿紙本與數位內容,希望能提供些「擴充閱讀」的經驗,讓文字敘述有機會更立體化地呈現。建議讀者若有時間,不妨放慢步調,遇到有興趣的段落,拿起手機或平板掃一下二維碼,穿梭於書頁與數位內容之間,取得更鮮活深刻的資訊。

  每一個二維碼,都是寫書過程中直接製作插入的。從一個網址字串到一組二維碼的製作過程,其實只要三、五秒,沒有任何技術門檻(有興趣的話,請自行上網搜尋一下怎麼做)。就如數位空間裡許多情境一樣,工具、技術其實早非障礙,最大的障礙還是在:看懂。

  看懂了,才知道各種工具、技術的用處與限制。看懂了,眼下的世界、可行動的維度,就跟著大不同了。

  ◎誌謝

  這本書的上市,首先感謝圓神出版機構參與這本書的朋友們的大力協助。圓神員工週休三日,但無論企畫、編務、行銷,各環節的操作皆專業到位;證明了把人才當人才而非奴才用,會結良性循環的善果。這方面值得許多老闆們參考、借鑒。

  感謝先後待過的元智管理學院、清大科管學院和台大管理學院,在個人不同生涯階段,諸師友所給予的支持、包容與自由發展空間。打算寫這本書之前,蒙元大文教基金會與研華文教基金會挹注部分相關資料的蒐集,謹此一併誌謝。

  老同學國華在出版過程中的指點與引介、老同學肇峰與宇明在上世紀撥接上網的年代裡帶我初觸網路、老友禎舜幾年前替我開了扇初識中國互聯網的落地窗,都是本書所以能成形的遠近助力;這兒要謝謝他們。

  感謝父母。感謝內子士瑜的無怨支持。也感謝一雙可愛兒女的陪伴——但願這本小書對於他們那個世代即將面對、承接的本土產業環境,能起些微催化改變的作用。






內文試閱

第一堂課偶然與必然
  在數位浪潮推波助瀾下,

  商業模式的「保鮮期」只會愈來愈短,

  看懂全局,隨時應變,才可能站穩浪頭。

  ◎歷史的偶然:獲利的浪頭

  2001年春天,台灣幾家大唱片公司所組成的基金會,向檢察單位檢舉當時氾濫的MP3檔案涉及侵權。接受檢舉的檢方,進到台南成功大學學生宿舍大舉搜尋,扣押一批硬碟裡滿是MP3檔案音樂的電腦,將一批學生列為犯罪嫌疑人。雖然作為檢舉人的基金會,在學生登報道歉後同意撤告,但一時之間殺雞儆猴的寒蟬效應,讓那時流行的P2P音樂檔案分享行為一時收斂。基金會背後的唱片業者,當時都把這事當作是打擊網路侵權的一次勝利。

  2014年夏天,一本傳統上頗有分量的雜誌,面對讀者數目不斷下跌的窘境,大張旗鼓地進行「讀者研究」。透過問卷和焦點訪談,想弄清楚讀者到底想在每月發行的紙本雜誌上看到什麼樣的內容、會被什麼樣的封面所吸引。從社長、主編到行銷企畫、美工人員,無不關注著結論,準備好好設計未來的內容和封面以贏取讀者的目光。

  這兩件看來不相干的事,有任何共通處嗎?

  有的。

  第一,這裡提的唱片公司和雜誌社,都曾靠著它們竭力守衛、精進的商業模式(也就是「唱片」和「雜誌」),賺過好幾桶金。

  第二,在既成商業領域中,它們都相信自己正循行業裡的行事標準,主觀上「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」,替股東最大化未來利潤。

  第三,在排山倒海而來的互聯網浪潮中,它們跟隨著行業慣性,把精力和資源投注在終究無關大局的瑣事上。

  第四,把時間拉長來看,事主們都因為違於時、盲於勢,扮演著對抗互聯網巨輪的唐吉軻德;客觀上並沒有「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」,反而一再蹉跎踐踏股東原來可能享受到的獲利機會。

  唱片,是針對大眾音樂娛樂需求,於二十世紀迸現的音樂消費模式。它是歷史的偶然,沒人規定想聽音樂非得放唱片不可。當愈來愈多消費者透過數位環境裡的其他媒介模式,可以更方便地聽音樂,唱片很自然地就會被多數人踢到角落去。唱片業想憑藉法律或技術阻擋數位浪潮,終究證明是徒勞。

  雜誌,在西方自十八世紀起,兩、三百年間滿足了社會各個分眾市場的資訊需求。歷史雖久遠,但它仍是傳播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段偶然。當傳統讀者透過數位環境裡的其他媒介模式,可以更方便地獲取有興趣的訊息,紙本雜誌很自然地就被邊陲化。無論如何優化雜誌內容,相對於互聯網上各色內容的眾聲喧嘩,都再難濟事。

  唱片公司和雜誌社的例子,說明各業習慣把自己綁縛在美好的過去,儘管曾經獲利,卻沒看清只是歷史浪潮裡的某個浪頭。太過緬懷歷史的偶然,拙於面對各種變局,忽略「變」才是歷史的常態。歷史是無情的,錯把歷史的偶然當作必然,就容易嘗到歷史的殘酷。

  馬雲曾對商業領域裡不勝枚舉的類似事象,做出了簡潔而貼切的歸納:「很多人輸就輸在:對於新興事物,第一看不見,第二看不起,第三看不懂,第四跟不上。很多人走過的路就是這樣的。」這段話算是商業史上不斷出現的,將歷史的偶然誤認為是歷史的必然,而盲於新生現實的註解。

  然而,順著這段話說,如果真的看見了、在乎了、搞懂了、也跟上了,就強而不敗了嗎?

  不盡然。底下這兩個例子,你一定熟悉。

  柯達,1880年創立,幾年後便以「你只要負責按鈕,其他交給柯達」的訴求,在大眾化的攝影市場生根茁壯。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很多年裡,柯達常入選世界十大品牌。就營收和利潤而言,1990年代後半段是最飛黃騰達的時期。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,柯達便走向陡峭的下坡路,2012年在紐約州法庭聲請破產保護。

  諾基亞,同樣是十九世紀創設的企業集團,於二次戰後進入資通市場,1990年代後半起推出一系列廣受市場歡迎的多功能手機(featurephone)。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幾年裡,是全球手機市占率第一名,隨伴的飛騰股價,成為當時全球市值最高企業之一。然而,接下來的幾年裡,開始急速下溜。很快地,從一代手機之王的寶座滑落,手機部門被微軟收購,最終手機品牌於2014年10月成為歷史。

  很多人都用過柯達和諾基亞的產品,也都理解這兩個曾經輝煌的品牌,分別隨著數位照相技術的普及與智慧手機的流行而殞落。相對來說,比較少人意識到,柯達在1975年即推出數位相機,而且在世紀交替、商用數位相機三十萬畫素蓋頂的那幾年裡,銷售量僅次SONY。同時,在2007年iPhone上市之前,占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過半的Symbian作業系統,背後即是諾基亞的贊助支持。

  也就是說,當柯達和諾基亞還是市場龍頭的年代裡,並非對於未來的挑戰毫無作為。相反地,他們不只看見、在乎、搞懂,而且還引領了種種後來將他們擊潰的相關技術開發。他們並不是因如豆的目光、狹隘的視野而敗。

  那麼,他們為何而敗?

  因為符合人性的企業慣性。

  所謂符合人性的企業慣性,直白地說,就是企業組織裡賺錢的部門說話最大聲。不難想像,在他們各自的黃金年代裡,軟片和多功能手機相關事業部門,各自掌握了柯達和諾基亞最多的行銷與研發資源分配,也因此掌握擘畫這兩家企業航道的權力。雖然這兩家企業也有著數位影像或智慧手機一類的先進投入,但這些先進技術的開發比較像是與「本業」無關的私生子,相關部門的話語權勢必有限。

  就算看到不遠處有冰山,全速前進的鐵達尼號因為物理慣性,無論如何試圖轉彎,也來不及了。同樣地,柯達和諾基亞,因為始終來自人性的企業慣性,一路向前,看到懸崖時已無迴轉的餘裕。

  歸結起來,曾經獲利的企業,可能敗在看不清或看不懂歷史的變局,也可能敗在非常人性的慣性因循。在這樣的意義上,必須提醒決策者,快速推移的互聯網時代,無論新舊業者都容易由於視野或決心的局限,墮入衰退的懸崖。

  對於企業組織而言,短期營利來自抓住歷史的偶然,永續經營則有賴掌握歷史的必然。掌握歷史的必然,需要夠寬廣的眼界,也需要看明事態後一無反顧的決心。

  ◎歷史的必然:人類需求的滿足

 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,有兩件事是歷史的必然。

  第一個必然,是各種商業行為所發生、指向的人類社會,無論何時,必然有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等方方面面的需求。這些需求,在人類社會中必然存在。

  第二個必然,是滿足每一項需求的模式,必然會因技術環境的演進而與時俱變,遷移不居。也就是說,長期而言,需求滿足的方法,必然會改變。

  本書所要探討的互聯網時代各種面向,就鑲嵌在上述的兩個必然性裡。首先,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的人性需求必然存在,自由市場中,個人必然透過各種交換來滿足這些需求。其次,隨著數位技術發展的成熟與普及,奠基於類比時代的各種需求滿足模式,必然會一定程度地被數位時代所發展出的新模式所取代。

  面向顧客的商業活動,本質無非就是市場交換情境裡的價值創造、溝通與遞送。數位時代裡各種既有需求滿足的新模式,之所以能替換掉大家熟悉、倚靠已久的舊模式,就因新模式能創造更多元豐富的價值,隨時隨地進行細致溝通,並且降低遞送成本。簡單說,新模式讓市場交換中的價值創造、溝通與遞送等關鍵活動,透過數位槓桿效果,而能舉重若輕。

  上個世紀末,Intel的創辦人葛洛夫(AndyGrove)曾預言,五年內所有存活的企業都會是所謂的「互聯網企業」,而無法轉型為互聯網企業則終將從市場上消失。一如許多睿智的預言,葛洛夫在那個還是Web1.0的時空裡,看對了方向,卻沒說準時間。隨著世紀交替後資本市場裡的互聯網泡沫破滅,大家便慢慢忘了這件事。

  隔了幾年,有人老調重彈拾起這段子大聲放送時,講的人已不用英語(雖然他英語說得著實溜)而改說中國版本了:「傳統零售行業與互聯網的競爭,說難聽點,就像在機槍面前,太極拳、少林拳是沒有區別的,一槍把你崩了。今天不是來跟大家危言聳聽,大家都是朋友,互聯網對你的摧毀是非常之快的。」─口才辨給的馬雲,2012年時這麼嚇唬著還沒看清局勢變化的企業。再隔兩年,中國烏鎮的第一屆「世界互聯網大會」上,馬雲演講時開頭便說:「我覺得這個電子商務E-commerce,以後就是沒有E這個字─就是Commerce,就是商務這個字」。

  用時下流行的語彙來說,這個開場白,明確地是向葛洛夫上世紀的預言「致敬」了。

  ◎對於萬物,重新想像

  談及網路和商業間的關係,不少人直截的聯想(甚或畫上等號)是90年代開始被關注的「電子商務」─不外乎就是說說亞馬遜、淘寶,甚至PChome一類的故事。多數大專院校,也老早就將電子商務開成一門課。前一陣子,在一個管理學界菁英聚首的會議裡,就聽到「網路啦,電子商務啦,能研究的題目大概都被研究爛了,沒什麼好研究的了」這樣的說法,以及此起彼落的附和。

  然而,若能一直貼近觀察網路世界的變化,看法便會有很大的不同。從90年代中期起,持續對網路相關發展發表報告的「網路女皇」米克(MaryMeeker),受到多方矚目的2012年報告中指出,傳統商業模式在種種數位潮流的推動下,面對日益主流化的行動平台,要想適應、變形或轉型,就必須「對於萬物,重新想像」。

  以音樂消費為例,雖然數位音樂下載的風行,不久前才給了以CD為主的唱片業致命一擊,而以個人電腦作為主要載具的數位音樂下載消費模式,成長最快的時期是2005年左右,其後成長開始趨緩。到了2013年,由iTunes下載的單曲數量,甚至開始減少。反之,以智慧手機作為主要載具,支付月租享受整個音樂庫服務的串流音樂模式,在西方市場中已逐步取代以iTunes為首的數位音樂下載服務。串流音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,包括了新創事業如Pandora、Spotify、Rdio和Deezer,也包括幾家網路大咖,例如YouTube的音樂串流訂閱服務MusicKey,亞馬遜的PrimeMusic,蘋果藉由收購而提供的BeatsMusic,以及微軟的XboxMusic等。

  音樂產業如此,其他產業也正經歷或即將經歷到前所未有的巨變。市場上滿足特定需求、現有企業所擅長的主流營運模式,都是歷史的偶然。在數位浪潮推波助瀾下,一代一代的歷史偶然彼此替代,讓模式的「保鮮期」愈來愈短了。在許多產業裡,要活下去,要活得相對允當,這時首先需要看懂大局、辨明趨勢,而後不拖泥帶水地適應、變形,甚至轉型。

  ◎◎重點在模式,誰管十年後Uber還在不在◎◎

  2014年下半,對於在全球各市場裡已火熱了一陣子,且讓各地傳統計程車業者備感威脅的線上叫車平台Uber而言,是個多事之秋。在西班牙、荷蘭與泰國等地,計程車業者控訴它的駕駛群缺少營業牌照與適足的保險,導致它被兩國政府禁業。在德國,它曾因「不當競爭」問題接到政府的禁令。在韓國,首爾檢察廳指控Uber違反當地公共運輸規範並起訴其執行長。在印度新德里,則傳出Uber司機對女乘客性騷擾的案件。

  Uber未來會如何發展、能如何發展,沒人說得準。十年後Uber是否還在市場上,也沒人能打包票。然而,Uber所代表的線上媒合私家車空閒運載量與乘客需求,可以透過數位平台在許多市場快速複製的這件事,在市場上已驗證完畢。新模式比傳統模式來得有效率、能另創傳統租賃車或計程車所無法創造的新價值,已成定論。無論各地傳統計程車業者如何遊說政府阻擋Uber所代表的新商業模式,這樣的新模式,未來勢必將一面不斷變形以適應市場,一面持續壯大成長。重點,真的不在十年後Uber這家企業還在不在。重點在於Uber所驗證可行的商業模式,一旦出現,因為其進步性,就不可能被根除,反而會不斷演變進化。

  在接下來的篇幅裡,我們即將一一檢視各種數位槓桿,以及它們帶來的改變。一切商業經營的根本在於顧客;因此我們將首先檢視數位時代的消費者行為,以及行為背後的經濟邏輯變貌。而後,我們將討論各種新商業模式所賴以成局的平台概念。接著,我們將探探數位時代價值溝通的門道;也會討論因智慧型行動裝置普及而生成的SoLoMo潮流。其後,焦點將移轉至電子商務,釐清這個詞彙的狹義與廣義定義。針對廣義的電子商務,我們將涉獵市場上風風火火的各種O2O趨勢與變貌,並且看看各行各業如何在數位潮流中實驗、轉型。接著,我們也將檢視數位時代裡隨顧客經營而生,現今眾人朗朗上口的「大數據」概念的實與虛。

  書裡我們將討論到的大量案例,東西方兼具,多數生發於2010年到2015年間。跟其他商管領域非常不同的是,中國市場在互聯網各方面的商業應用上,與西方同性質者相比,時間落差並不大,晚近尚且在許多領域形成獨特的模式。此外,中國各經濟領域或者產業範疇中,最為國際化、市場競爭最透明者,就是互聯網相關的領域。無論是為了掌握這個十多億人口大市場的變貌,為了理解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各種新興商業模式,抑或是為兩岸未來似不可逆的經濟融合預作準備,我們都有必要如實地掌握這個市場裡的快速變化。因此,本書中有大量聚焦於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案例與討論。

  中國在互聯網方面風風火火的商業發展,短短幾年內就讓電商、平台、大數據、O2O等等概念在市場裡醞釀、發酵。在這樣的基礎上,近期其總理李克強巧妙地以「互聯網+」之名,畫龍點睛地提示下一個階段互聯網商業發展的方向。台灣讀者想要看懂「互聯網+」,沒有速成的捷徑,還是該正本清源地先掌握互聯網商業應用的各種本質,才可能貼切地理解「互聯網+」的基本邏輯與多元面向。接下來,就請接受本書的系統性導覽,一同來巡禮吧。



看懂 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
資料來源:MOMO購物中心 - 看懂 然後知輕重:了解互聯網的10堂課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lein 的頭像
    Klein

    MOMOYahoo購物中心宗教文藝,開運配飾,雨揚老師,樂器推薦宗教文藝,開運配飾,雨揚老師,樂器比較價格

    K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